本文转自:南方日报
邱茜
邱茜
高州荔枝乐园的篮球架下,跳动的不只是篮球,更是乡村振兴的脉搏。这场火遍城乡的“村BA”,早已超越体育赛事本身,成为撬动乡村资源的支点、激活城乡循环的引擎,其背后折射的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创新逻辑。
体育搭台,搭的是资源聚合的舞台。
当篮球赛的哨声响起,分散的乡村元素被瞬间串联:山岭间的荔枝龙眼变身赛场边的网红特产,寂静的村落燃起夜市升腾的烟火,传统的农耕文化借由直播镜头走向全国。
29个特产摊位、7万人次客流、翻倍的农产品订单,这些数字背后是“赛事流量”向“产业增量”的神奇转化。这种转化绝非偶然,而是精准把握了城乡需求的对接点——城市消费者对原生态产品的向往,与乡村对市场渠道的渴求,在篮球赛场达成了共振。
农民唱戏,唱的是价值重塑的新调。
高州“村BA”的妙处,在于它让乡村从“生产端”向“消费端”“体验端”跨越。昔日只懂埋头种养的农民,如今走进直播间变身带货达人;偏远乡镇的土特产,借着赛事IP成为城市餐桌的新宠;甚至乡村的夜晚,也因篮球赛的灯光而成为“不夜城”。这种转变,本质上是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:乡村不仅能提供农产品,更能提供体育娱乐、文化体验等多元价值,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密码。
公益赋能,赋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能量。
1元助学的公益饮品、99场赛事的全民参与,让“村BA”在商业热度之外多了份温度。这种“体育+公益”的模式,既放大了赛事的社会价值,也让乡村振兴获得更广泛的情感认同。当城市消费者为一杯公益饮品买单时,他们买下的不仅是味道,更是对乡村发展的参与感,这种情感联结比单纯的买卖关系更持久、更有力量。
从贵州“村超”到高州“村BA”,这些乡村赛事的火爆绝非偶然。它们共同证明:乡村振兴不需要高大上的噱头,而是要找到能点燃本土活力的“火种”。高州以篮球为媒,将体育竞技的激情、农商融合的智慧、公益助学的温情编织成网,既接住了城市消费的“高线”,又扎牢了乡村发展的“底线”。
高州“村BA”启示我们,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找到能让资源活起来、人气聚起来、价值涨起来的“转换器”。
当篮球架成为乡村的“新地标”、当赛场边的摊位连成乡村的“新商圈”、当直播间架起城乡的“新桥梁”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球赛的热闹,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,这或许就是“百千万工程”最生动的基层实践。